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9863332
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传教士,1870年抵达上海,随后到山东烟台、青州和北京等地从事传教等系列活动。阅读其部分回忆录,回答问题。

李提摩太回忆录节选

1875年我发现,止痛药是最有用的……这个夏天,霍乱很危险。幸运的是,我用樟脑油把许多人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

1876年济南府的统治者叫丁宝桢……我向他建议采取赈灾措施,从朝鲜和日本进口谷物、修筑铁路、开挖矿……接收了我在烟台的朋友卡米吉尔博士募集的一小笔捐款。

1880年不仅要拯救占人类1/4的人们的灵魂……还要解放他们比其女子的缠足更为残缺的思想。

1880-1884年有了这些书籍和仪器,我可以就以下题目给官员和学者们做演讲了:(1)哥白尼发现的天文奇迹化学的奇迹……

1891年大家要求我写一篇文章……为了搜集论文材料我研究并翻译了一本佛教书籍,书名叫《入佛指南》。

1892年我不得不自己编辑《万国公报》和《中西教会报》,同时也开始了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十九世纪史》)的翻译工作。

1895年凌晨,我把心里形成的方案写了下来:在一定年限之内,给予某一外国处理中国对外关系的绝对权力……由该国的代表控制中国的铁路矿山等各个部门。

1902年到太原后,我们发现有人正在大张旗鼓地筹备一所官立大学,与我负责筹建的大学很相似。

1911年我被邀请去拜会孙中山,劝他不要把抗议宣言发往海外。因为袁世凯是共和国的首脑,国民应当对他表示信任,不要扰乱他认为使国家富强所必须采取的计划。

——《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1)概括李提摩太在华从事的主要活动。
(2)结合活动,谈谈如何认识李提摩太的行为?
【知识点】 戊戌维新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向西方学习,求独立富强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车。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洋务运动“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具体表现。
(2)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戊戌新政继承的“洋务新政的遗产”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戊戌新政超越了洋务运动?
2020-03-05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英国认为“被焚鸦片赔偿费”等赔款是恢复和平状态必不可少的赔偿;关于协议关税,清政府认为“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签订《南京条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1900年间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求索的重大史实。
2023-02-10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
专业周 易、论
语、春秋、 理学等
政治、
法律
中 外 史
学、地理、 文学等
银行及保
险、关 税等
算 学、化
学、物 理等
农学、林学 等机 器、造
船、电 气等
医 学、药学
备注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摘编自《奏定大学堂章程》( 1904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 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理工科、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到 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并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3-08-04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