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 中共八大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9 题号:1987339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但苏联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且重工业基础薄弱、现有工厂设备陈旧落后、工业结构比例不协调。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国家通过压缩消费基金的比重、调整税收、发行公债、减少农业投入、推动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掌握现代化技术的人才和管理干部等方式为工业建设提供资金和人才。1929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已占据优势地位,占比达54.5%,1932年增加到70%,苏联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应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要重视增产节约,“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我们要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斯大林认为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毛泽东则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毛泽东还提出了以人为本、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及工人群众、领导千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使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企业民主管理。

——摘编自鲁碧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特征,并简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实现工业化方面毛泽东不同于苏联的主张,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对我们的启示。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国主义的列强在这八十年侵略中国时期之内,中国已是事实上变成他们共同的殖民地了……最近的奉直战争,在吴佩孚方面,英、美帝国主义者站在他的后面……在张作霖方面,自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其后盾……英国更又赞助暴露了反动行为的陈炯明,铲除孙文派在广东的民主势力……列强的压迫不去,军阀的势力不除,中国是万难实际统一的,而且内乱还会不止呢!民国成立十一年,几乎年年都有战争……如直皖战争和奉直战争等。中国共产党……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

材料二   1956年初,面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即将发生根本变化的新形势,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提出要扩大民主,“在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民主党派联系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能听到共产党听不到的意见,求大同,存小异,加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视察和检查制度,增加人民代表大会透明度。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核心是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周恩来在国务院体制会议上提出中央要向地方分权,发挥地方积极性。毛泽东提出要使企业有“自治权”,成为公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工厂应该有自主权”。

——摘编自《湘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革命基本目标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情和民主革命的角度分析指出这一民主革命基本目标提出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195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心任务及具体内容。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关系的角度分析指出这两次正确决策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其启示。
2019-01-21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从党的思想路线来看中共八大坚持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书臣、赵传海《中共八大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地位》

材料二   由于种种原因,“中共八大”正确路线中断了,只是到了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又重新确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由此逐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也充满了曲折和成就。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程岩《挑战与探索——“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八大召开的国内背景。这次会议宣布: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当时的主要任务,请说出这个主要任务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文中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指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在内容上的共同点?
2023-08-24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