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200193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有三件事妨碍民富,即“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习俗”是指婚丧讲究的排场,“富者以之相高,贫者以之相勉”;“蛊惑”指迷信,人们因迷信浪费了许多钱财;“奢侈”包括倡优、酒肆和机坊,“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然后他指出:“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他认为这才是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摘编自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农本政策已经严重妨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商业,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他们主张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中国的海权,提倡进口武器、铅、铁、硝、布等物资加强国防,抵御外辱。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后,一些改良派学者还期望通过商战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郑观应认为国家要对本国的工商业进行大力扶植,中国应该在工、农、矿、制造业等方面与列强展开全面竞争。19世纪90代以后学者们对民族工业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张謇认为在农、工、商中最重要的是工业,而商业属于“皮毛”,农业为工业基础,张謇还充分利用自己的官方背景,使其工业立国的思想得以付诸实践。

——摘编自郑元《略论清朝晚期中国国内经济思想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经济观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学者经济思想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知识点】 洋务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1】[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39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多种作物传入中国,缓和了人地矛盾,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江南地区形成了专门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养蚕产丝的苏州等地,大商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制作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在西欧热销,世界白银产量竟有一半流入中国。可以说,1618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扮演着“受益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842年的“协定关税”与1895年的“外商办厂”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角色转变的两个关键节点,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变为“被动者”。第一个节点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对工业文明的“仿生效应”,即近代化官办或私营的机器大生产出现了。第二个节点进一步涤荡着中国传统社会,面向西方的“仿生效应”变成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呐喊,英国式、美国式的政治“仿效”先后在中华大地上展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两个关键节点”后中国“仿生效应”的表现。
2023-01-04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中国道路坎坷,中华民族却始终在为出路而不断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目标是什么?请你再说出一位除“曾国藩”以外与这场事件相关的人物,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次事件的意义。
(2)请你说出两则材料所指事件在结果方面上的共同点,概括材料二李喜所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认为造成材料一所指事件结果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