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2024036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棉纺织业发展遭遇重大冲击,申新纱厂系统占荣家企业资产的7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的荣氏企业遭遇了重创。列强纷纷向中国倾销剩余产品,导致中国纱价大跌,当时中国棉花歉收,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申新棉纱每件成本218.33元,市场只售204元,每件亏损14.33元。加之九·一八事变后,日商对东三省棉纱与面粉市场的占领,荣宗敬“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当时荣氏企业的面粉业主要归王禹卿负责,面粉厂还略有盈余,当申新濒临财务危机时,荣宗敬主张以粉厂之余补纱厂之缺,但王禹卿不同意,“期间荣、王曾多次会谈,时常大声争吵”。荣氏兄弟别无出路,只能自我调整,仿效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民众运动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荣氏企业在30年代中期以后再创辉煌。

——摘编自秦祖明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及再创辉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荣氏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的国民生产毛值,1934至1936年分别为213、237、259亿元。其次,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最后,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致力于资本需要量大、资金周转慢、盈利少、风险大,而为一般民族资本家所不愿问津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这些努力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浙赣线在军运及沦陷区各路机车车辆之撤退,工商物资之疏散,难民之迁移后方等抗日事宜,俱尽最大之努力。

——摘编自刘大钧《国民所得》

材料二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积累为帮助7亿中国人摆脱贫困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目前有五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即创立可持续发展的微型企业;异地搬迁;教育和培训;为生活在环境脆弱地区的人们提供生态补偿;以及社会保障、医疗补贴和对无劳动能力的人直接给予补助。各村都指定了专职的官员负责实施精准扶贫。在中国,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地方党委协调一致共抓扶贫工作。此外,为了确保扶贫效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各级政府还会定期随机地进行第三方评估。

——摘编自罗伯特·库恩《对中国70年以及我个人3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点和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020-02-16更新 | 1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有关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的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世博会,组委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也可以代表中国参加。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托运往英国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

材料二   实业家周志俊参加了193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天天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有1.2万多字,重点讲述了展出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的科学馆,其中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值得学习,就是我们不能只展示传统的与时代脱节的东西。”

材料三   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是以政府名义举办的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大型展览会,可以视为中国在上世纪初的两次世博“预演”,进一步佐证了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力和中国对世博会的参与热情……

材料四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界博览会盛大举行。世博会上写满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遗憾与悲壮,而今天,中国再一次实现华丽的转身。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举例说明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英国可能给伦敦博览会带来哪些最新技术成果?
(2)材料二中周志俊认为“我们不能只展示传统的与时代脱节的东西”,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1929年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大型展览会有哪些有利条件?
(4)四则材料反映中国与世博会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你有什么启示?
2024-03-14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的教育体制,基本是一种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体制,官学是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私学也有所发展,但要受到官学兴衰的制约。中央官学体系除为贵族服务的“六学二馆”之外,朝廷的有关部门还办有各类专业附属学校,如太医署、太仆寺、太乐署、太卜署就分别附设有医药、兽医、音乐、卜筮之类的专业学校。唐朝官学达到极盛,史称:“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类。儒学之胜,古昔未之有也。”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教育体制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022-07-06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