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夏金元的统治 > 金朝入主中原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03138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宽仁”之君-金世宗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是金朝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雍在辽阳即位,年号大定。金世宗尤其重视借鉴唐太宗治国的经验,汲取海陵王“淫嬖不择骨肉,刑杀不问有罪……遂至于败”的深刻教训,以“宽仁”治国。

金世宗的主要政策取向

金世宗一方面尊儒兴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另一方面继承女真民族纯正、朴实的优良传统文化。大定二十年(1180年),特授袭封衍圣公孔总为州曲阜令,封爵如故。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新唐书》等,他还多次表彰孝道行为,以资劝勉。

金世宗多次到郊外“观稼”,并多次遣使检查农业生产的情况,遇到灾伤,“常加蠲免”;多次下令严厉惩处“有敢损禾稼者”。

金世宗指出“赏罚不滥”才是宽政,若“赏罚不明,岂能劝勉”,他允许出现贪腐问题的各级官吏知错改错。他还提出“国家事务,皆须得人”的人才思想,注重选拔廉洁、纯正、能干的基层官吏。他吸取海陵王独断以致败亡的教训,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对于事关治国安民、朝政得失的大事,能够与众大臣一起讨论,共同商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谏诤风尚。

虽然金世宗的观念中也不乏所谓“生杀予夺之权,当出于朕”,优待女真贵族,民族歧视,等等,但时人仍称之为“小尧舜”。

《金史》对金世宗及其统治时期的评价

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可谓得为君之道矣。

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

金世宗“宽仁”之名的争议

清朝学者赵翼说:“金代九君,世宗最贤。”而当时的学者多用“宽仁”形容金世宗的性格而非政策。

下表所示为以“金世宗”和“宽仁”为关键词在两大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的结果。

学术数据库平台论文数量备注
中国知网4其中一篇文章因内容较多,在期刊上分两期刊载,实际只有3篇论文
万方5其中两篇文章与金世宗的统治措施没有直接联系

——整理自张志勇《论金世宗以“宽仁”治国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归纳金世宗的“宽仁”治国思想在政治制度、官员管理、法律与教化等方面的表现。
(2)《金史》与现代学者对金世宗的评价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并谈谈从国家治理角度评价古代君王应遵循哪些原则。
【知识点】 金朝入主中原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材料二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包括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保留了原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大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材料三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结合材料一、归纳唐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3-12-19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夏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康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日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宫职。
人庆 (四年) 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勃堇,行兵则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
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转》《金史》制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制度建设的影响。
2022-02-08更新 | 3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B

下图为西周克益,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


铭文节选:王日:“太保(召公)!……大村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匽(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二   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

——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

材料三   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填写字母)________。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完成图表绘制,概述“帝王权威结构”完善所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
2023-02-03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