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文学艺术和科技 > 宋元文学艺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54 题号:204959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传世的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采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 “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材料二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写郑意娘被金人掳去,不甘屈辱,自刎而死。反映了妇女在民族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讴歌了她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总的看来,宋代话本中的优秀小说比较冖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鲜明地表现了市民和其他下层人民的思想愿望,具有朦胧的民主倾向和反抗精神。

——杨忠《浅宋元话本及其价值与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故事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两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
(2)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宋元话本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 宋元文学艺术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宋入元,话本给元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统治政策的改变则推动大量文人自觉投入杂剧创作,他们既写现实生活,也写历史题材,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水平,并开创了文人不依附于封建社会上层,而以民间文艺为依托的创作道路。至明清之际,出现了部分文人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他们对传统话本小说、民间艺人的演出以及民间传说,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学见解,进行艺术创造,诞生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宽仁、信义、忠信等的肯定和赞扬,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立足现实对封建社会予以“反戈一击”。这也引来封建文人针对性的写作,如针对农民起义的《水浒传》撰写了《荡寇志》等,使得这一文学体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摘编自康耀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期新界说》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是与基督教文化相去甚远的文化现象,是在长时期抑制欲望型的宗教文化精神氛围中生活的人自我意识觉醒、个性主义兴起的标志。市民文学往往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愚蠢与贪婪,歌颂市民的机智和勇敢乃至狡猾、奸诈为主要内容,表现手段也通常是嬉笑怒骂的讽刺。这种嬉笑怒骂的讽刺风格、视狡诈为机智的道德观、高雅与粗俗倒置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文学在道德上的失范,审美观上的变异,但又基于特定的人文根基,而且预示着新的价值观、文化观的兴起,并在文艺复兴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摘编自蒋承勇《论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化的人文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以来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与明清小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29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书画家。他反对宋朝院体画的工致刻板、奢靡渐颓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提倡师古、师法自然的格调,开创以简率质朴的绘画风格和纯熟的绘画技法来推进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他在书法上五体皆精,高深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以书入画”美学思想的基础。他把书法运用在绘画作品中,强调绘画中用笔用墨的书写性,同时也充分反映出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新理念使中国传统山水画产生了创生性发展,为绘画形式表现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赵孟頫还以圆朱文入印,扭转了隋唐以来印文拙陋的局面,赋予了印章强烈的艺术性,对印学发展具有前导之功。赵孟頫将初创时期的文人画丰富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绘画派系,使中国传统绘画完成一次伟大变革,为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巅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摘编自刘雪薇《论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对元代文人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孟頫绘画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孟頫的历史贡献。
2020-10-23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游故事的流变

小说《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蓝本,融合其他民间传说或人物传记,经过文人不断地修改创作而成。

时间故事简介
唐朝西游故事始于《大唐西域记》,该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故事源于唐僧玄奘沿丝绸之路,独自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在唐太宗的授意下以实录精神记录沿途见闻,以期为国家提供西域各国基本状况。书中唐僧作为佛教圣僧拥有绝对地位,信念坚定,不怕困苦,求得佛法。寺院俗讲成为此时西游故事传播的主要途径。
宋元
时期
该时期有关西游故事的代表作有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朝杂剧《西游记》,故事内容加入了民间传说,淡化佛教教义的宣扬,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有着常人所有的缺点;取经队伍首次出现了猴行者,负责降妖除魔,但妖性十足。
明朝该时期的典型作品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书中出现了大量商业描写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打斗场面,其经典片段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被塑造为渴望自由平等、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唐僧则胆小懦弱,看到妖怪便战战兢兢,毫无主见。

——摘编自李雯《〈西游记〉故事流变及传播研究》


任意选取两个相邻时间段,概括西游故事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1-31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