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2065346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6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民富国强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治国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017-10-06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40年历程的跨越,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5年,凤阳县经历了6年的快速发展期。但到19588月,凤阳县全面实行人民公社后,由于生产资料完全公有、经济活动集中统一、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造成粮食亩产量一直很低。1978年,凤阳县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大旱,全年降水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一半,全县三分之二地区人畜吃水出现问题。为了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来年不至于挨饿、讨饭,19781124日,生产队干部召集全队户主开会,经过讨论,这18户最终签了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大包干协议”。然而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事,很快被公社发现了。面对社会上出现了打压各种责任制的趋向,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指示凤阳县的“大包干”目前“一律不要变动”,以及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的“干一年试试”的支持,小岗的“包干到户”最终得以保留下来。

——刘同山《从“大包干”到现代农业发展:安徽凤阳县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普遍推行,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弊端被革除,集体所有制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1979年秋后盘点,小岗生产队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是过去20年的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凤阳的成功,为其他地方实行承包制提供了经验借鉴。至1983年春季,全国95%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1985年年底,中国农村乡镇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比1984年增长了641.1%。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这些企业集聚,“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由此大规模产生。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我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罗玉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村改革历史脉络、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凤阳县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04-30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

——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2019-05-0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