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207196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第一盏电灯(1879年)和第一家电厂(1882年)都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引进和修建的。因为当时的技术问题以及供电设施的不完善,电灯的照明并不稳定,出现了时亮时灭的情况,而且当时高昂的电费让人难以承受,最终发电厂走向了倒闭。民国初期,全国各地修建了多座电厂,然而,这些电厂仅仅是为一些重要的大城市进行供电,那些普通中小型城市以及一些山村依然要靠传统的煤油灯来照亮生活。

——摘编自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截至2020年,我国电力工业投资达到10189亿元。通过改革,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5712万千瓦、1.1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2亿千瓦、7.6万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3854倍和653倍。如今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球最大火力发电厂、全球第一的电源装机总规模等等。随着中国的电力工业体系成为国际标准,国家电网已在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投资运营骨干能源网资产,并全部实现盈利。

——摘编自《中国电力奇迹:从筚路蓝缕到世界第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析。
2020-09-07更新 | 2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城市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中世纪,英国的自治市是一个城市中心。从16世纪开始,自治市成为议会选举区。可是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形成的郡、自治市和教区这种地方政府单位一直混乱地存在着。为了满足新出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地方需求,中央已经意识到对地方政府结构重组的必要性。1835年市政法颁布,这是现代地方自治政府体制建立的第一步,法案建立了民选的自治市议会,改变了早期自治市通过向国王购买特许状的方式获得自治权的情况。

——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在事关人类生存却易被忽略的人与空气的关系上,便产生了始料未及却影响深远的潜在变化。城市的空气中混杂、聚集着来自下水道、墓地、地窖、屠宰房和污水坑散发的气味,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群既不利于气流吹散它们,也不利于阳光分解它们,而未分解物在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以致带来疾病。185681日,《英国母亲日志》刊载《健康指南》一文,开篇即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健康更重要”,要享受健康就必须呼吸“洁净的空气”。18841213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沃尔夫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

——摘编自严玉芳、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新鲜空气诉求》


(1)根据材料一,写出这一城市中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古代文明遗迹名称,概括该城市具备的多重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并分析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洁净的空气”诉求产生的原因。对这一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角度出发,概述人类应该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3-07-02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了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情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贺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022-03-22更新 | 1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