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1 题号:20751556
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正值农忙,农民最初积极性不足。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当时(     
A.社会动员取得成效B.基层民主自治的完善
C.妇女积极参政议政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知识点】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A.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B.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C.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2019-05-11更新 | 35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简表

对表格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表明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B.表格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C.人大会议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
D.政治协商会议取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行政等职能
2020-02-04更新 | 18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说明新中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建立B.充分调动人民参政的积极性
C.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D.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权益
2016-12-13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