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20872766
“苏报案”是清末震动全国的大案,也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名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报案《苏报》于18986月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19035月,《苏报》聘请章太炎等人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地宣传革命的文章。

清政府的控诉

1903629日,上海道台袁树勋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严重抗议,要求逮捕并处死“鼓吹革命”的章太炎等人以重塑国威。案件审理过程中,清政府多次与列强谈判,甚至不惜以出卖沪宁路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两人“引渡”至南京处以极刑。

列强的反映

租界当局在清廷的外交交涉下,于630日发出拘票,章太炎、邹容被逮捕,《苏报》被查封。英法美俄等国对是否引渡态度不一、美俄赞成引渡以换取更多权力,英国担心租借利益受损反对引渡,几经磋商后决定不向清政府引渡。

审讯及结果

7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苏报》及被捕者为被告的特殊审讯活动在上海租界法庭开始。清廷控告章太炎等人大逆不道,煽惑乱党,直呼皇帝名讳,对圣上大不敬。章太炎辩解直呼皇帝名讳,这在租界的法律来说并无不妥,对皇帝不敬的罪名并不成立。之后又进行了两次会审,双方各自聘请律师争辩,清政府要求判章太炎和邹容死刑,结果没有被接受。12月中旬,法庭判处章、邹永远监禁,但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被迫复审。1904521日重新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苏报》停刊。

——摘编自任家宣《论<苏报>与清末革命舆论的建构》

(1)苏报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矛盾?
(2)为什么苏报案会震动全国?请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对近代意义的“国民”进行构建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结合西方的政治理念与中国现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梁启超对国民的理解是“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邹容认为,国民应该是“有自治之才力,有独立之性质,有参政之公权,有自由之幸福,无论所执何业,而皆得为完全无缺之人”。《国民报》在《说国民》一文中,通过国民与奴隶的对比,强调国民应具备“有权利”“有责任”“喜自由”“言平等”“尚独立”的品质。1905年《民报》刊载的《民族的国民》一文中,将国民的特征定义为“构成国家之分子”“有国法上之人格”“独立自由,无所服从”“有权利义务”。另外,清末立宪的开展以及国会请愿运动的进行,都要求国民拥有一定的行宪能力,所以参政能力也被强调为国民应具备的一种素质。

——摘编自黄志成《晚清〈申报〉的国民程度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进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近代“国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进知识分子构建近代“国民”的背景。
2024-02-05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及《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3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12-21更新 | 3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章炳麟(1869~1936年),原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馗书》,是章太炎第一本系统涉及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专著。1904年,他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再次出版。如表为其两个版本中的叙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刊行时间论断内容
初刻

1900年

震旦之共主,非仲尼之世胄则谁乎?
家天下则帝孔氏,百世丕天之大律。
仲尼横于万纪矣。
重订1904年孔子名过于实。“孔氏闻望之过情有故”,其删革六艺的卓越成就,乃老子、墨子不屑之事。
孔子道术皆不及孟荀。《论语》阐述的义理不明,《三朝记》(记录孔子与鲁哀公问对的著作)则自相矛盾,前后冲突,故“夫孟、荀道术皆踊绝孔氏”。
孔子非圣人,与汉之刘歆一样,乃良史也。

——摘编自余艳红《传统、现代与现代之后:章太炎的思想世界》

指出章太炎对孔子评价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11-14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