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改革开放进程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11698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就业压力,197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会议,指出“各地根据当地市场需要,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劳动者可以自愿组织就业、自谋职业,个体经济发展迅速,雇佣劳动关系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对雇工数量作了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随之这一政策写入宪法。1984年至1988年,受政策日益明朗的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一波发展的小高峰。1984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第一波下海潮。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利用“价格双轨制”,倒买倒卖,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摘自侯恩宾《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1984年个体、私营经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79—1984年个体、私营经济改革加以简评。
2024·四川自贡·一模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伟大觉醒催生了改革开放,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成为“世界工厂”。我国于1999年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曲青山《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中前两个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答4点)
2023-02-09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商务体制的废除,新商务体制在商品流通和其他服务劳动交换的市场环境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它与旧商务体制不同之处不仅在于“计划”与“市场”的区别,还有商务内容区别,即单一商品流通与商品、服务两种交换关系结合的区别。新商务体制虽然是以市场调节商品流通和服务交换为基础,但也重视政府调控手段。政府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少数重要商品和稀缺商品、服务交换中的金融信贷服务、商业地产服务等;调控手段以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为主,同时也采用行政手段。在管理体制方面,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流通管理,建立有序、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商务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纳入管理,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体制方面,加快培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在经营体制方面,加快粮食、石油等重要商品流通经营与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市场化程度等

——摘编自裴长洪、彭磊《中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0-04-26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

材料二   1980年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之后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94年,二、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为54.3%。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

—李京文《国民经济管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1998年增加到2162元。1978~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7.9%,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快1.4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在中央政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增长到2006年的3587元。

—曾昭春、张浩杰、梁永国《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及展望》

(1)材料一中万里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包产到户受到指责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包含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综合三则材料,你对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有何认识?

2018-09-27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