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211737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维新派与晚清改革环境

19世纪晚期,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引进西方代议制,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折射出19世纪中国社会的现状。

顺天府尹胡燏菜的主张(戊戌变法前):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光绪帝的处境(戊戌变法前后):

“皇上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上既新政,以颐和园为颐养母后之所,间日往请安,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

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认识(戊戌变法前后):

“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摘编自李泽昊《康有为与晚清改革再认识—〈戊戌履霜录〉发微》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出现的对当时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不同力量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哪些阻力?
【知识点】 戊戌维新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和光绪,他们不是掌握实权的人物,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初期目标就指向政治体制框架内的官僚势力,使自己陷入有着制度化、专门化和规模庞大的官僚队伍的包围之中。戊戌变法是“宫廷里面的革命”,基本就是康有为等一群维新派知识分子和官员把建议和奏折上书到光绪,光绪觉得建议很好,很快变成诏书和谕令布告全国。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慈禧、光绪、守旧派、维新派之间,大家相互猜忌,各自私下准备采取行动自保,而最后的决定权又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结局也是以搜捕杀害维新派人士而剧终。

——摘编自袁杰王鹏飞《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深化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部分)

时间(年)成就
2011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
2013经济实现了年均6.2%的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2016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7.4%,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
2017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是1978年的5.4倍,年均增长4.4%:航线里程748.30万公里,40年年均增长10.6%。
2020地对贫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2022国内生产总值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并简析其启示。
2024-01-28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3-02-03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场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的革命纲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进行的政治实践。
(3)材料三反映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怎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2024-05-15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