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水陆交通的变迁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9 题号:2119540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知识点】 水陆交通的变迁解读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1】鸦片由西方轮船载运而来,中国近代史也从“鸦片”和鸦片战争屈辱起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轮船,虽与鸦片同属舶来商品,但它是一种独特的商品,其正常运转需要一整套的体系化运作,包括外交方面的谈判;以科学技术、现代海军及军事战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相应的基础设施(港口)及相关管理制度、配套维修与保养;新型人力资源的配合;工业体系的完善及市场体系的扩张等。当社会精英阶层把轮船当作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之利器时,它就被当作了重新调整与布置社会权力的杠杆,成为权力控制与社会治理的象征性权杖,谁拥有了它,谁就能获得掌控晚清命运的能量。

——摘编自徐敏《鸦片和轮船:晚清中国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述》


提炼材料的观点,并运用晚清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2023-03-24更新 | 137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于1881年,修建了9.7千米的唐胥铁路。1890年帝俄加紧对东北掠夺,为了保卫东北,清政府准备把唐胥铁路延伸到山海关,再由山海关经锦州扩展到沈阳,直到吉林。1905年,英俄两国争夺中国华北路权,为摆脱两国的纠缠, 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修建京张铁路。

——吴启迪《中国工程师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电气时代的到来揭开了市内铁路发展史的新篇章。1879年,德国建立 起第一条电力铁路。1881年,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柏林交付使用。同年巴黎也出现有轨电车。1888年弗吉尼亚首府里士满建成美国第一个大规模的电车系统。此后,欧美许多大城市也相继 出现有轨电车。随着技术进步,有轨电车很快演变为无轨电车。188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开 始修建12英里长的城市铁道。1893年芝加哥建成第一条高架电气铁路,1897年波士顿建成第一条 地铁,1904年纽约建成第一条地铁线。欧洲的伦敦(1899年)、巴黎(1900年)、柏林(1902年) 也先后建成第一条电气化地下铁道。城市电车、地铁的出现以及随后汽车的问世,结束了城市交通 中的“公共马车时代”。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汉口交通近代化简表

时间大事记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汉口开埠,此后到1910年进出汉口港的航船达4000艘次。
1886年人力车现身汉口租界,很快受到人们青睐,迅速普及,充当市内交通运输的主力军 。
1903年英国人带来了汽车,出现了出租汽车商行,后来随着汉口街道建设的展开,汽车出租商行迅速增加。
1905-
1907年
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粤汉铁路动工修筑,实现了南北铁路大沟通,孙中山总结:“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

1929年
开始运营公共汽车,开办了三条路线,设置运营调度时刻表(精确到分秒),把汉口的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接起来。
上海至汉口段开通航空线路,民用航空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据《近代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修筑铁路的原因,并分别指出唐胥铁路与京张铁路在 中国交通史上的地位。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和20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交通与城市主题写 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22更新 | 127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3】海洋观的形成与演变同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息息相关,涉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海洋观的演变

中国西方
14世纪之前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古希腊狄米斯托克主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大多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罗马帝国提出“海洋应归罗马所有”的观点。
14世纪—19世纪中期明太祖明确下达“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禁海令。清朝两次颁布禁海令。1608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提出“海洋在本质上是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控制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1874年,李鸿章提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论”,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控制海洋通道。
20世纪中期至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由海制陆的观念,即依靠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和智能化武器,从海上对敌岸目标发动打击。

—根据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至少引用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2-01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