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5 题号:2121894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中叶,主张通过少进口甚至不进口的方式,阻止本国金银财富的流出,政府也通过使用行政手段来禁止货币和金银财富的输出。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则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阶段,这一时期主张通过保持贸易顺差的方式,让更多的金银财富流回本国,通过对输出的原料收高关税,对输入的原料实范减税或免税,支持本国出口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重农主义兴起于18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提倡自由竞争,减少国家干预。作为法国早期资产阶级的重要经济思想,重农主义充分表达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需求和愿望。重农主义的创始人魁奈,将农业视作经济的根本,认为只有农业部门才是唯一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坚持“自然秩序”“自由放任”的理念,认为人类社会尤其是经济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进而提出“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和“对土地所有者单一课税”的观点,为法国日后的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三   19世纪40~6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兴起并发展。这一学派的学者强调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也提出,德国想要超越英国和法国,要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保护德国工业的发展,才能有朝一日能够与英、法两国抗衡。在李斯特的影响下,其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也都反对自由放任的思想,坚持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因此,这一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强、市场弱,要想实现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加强自身力量,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晓琳《西方国民经济学思想演进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重商主义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主义兴起于法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德国历史学派主张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经济统计数据是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能反映不同的经济情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73

8.1%

8.1%

8.5%

83.4%

91.9%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

矿产品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

2.6%

*

37.4%

58.3%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注:*不及0.05。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1)请对以上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至少得出2个历史研究结论。(要求:提出研究结论,运用以上数据并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2)若要了解1873—1893年列强在广东经济势力的消长情况,你需要查找哪些统计数据?
2023-11-11更新 | 1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多年低谷后,于1921年进入复苏时期,这也是民国茶叶对外贸易仅有的繁荣时期。 1923 年后,苏俄设立协助会,在上海、汉口接洽购茶。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滞销茶也处理得差不多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又开辟了北非绿茶市场,这些均对中国茶叶外销起到促进作用。1923年,中国茶叶出口801417担,比上年净增22 534 担,占出口总值第9位。1925 年起,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保持年均80万担以上的水准,19281929 年分别达到 926 022 担和947 730 ,代表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巅峰。

材料二   中东路事件后(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事件),中苏交恶,销苏茶叶大受挫折,后又逢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茶叶外销数量随之大跌,1930 年减为 694048担。一直到1938年,茶叶外销数量大多数年份徘徊在60万担。193910 月,日军占领武汉后,上海、汉口两大茶市中心被日军占领,福建海岸又遭日军封锁,茶叶运输困难,出口数量大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茶叶出口受阻,只得辗转西北出口,但数量极为有限。 而福建海口被敌封锁,福州至厦门、泉州等地海运被切断,茶叶运输耗费至可惊人,中国茶叶贸易陷入绝境,外销几乎停顿。抗战胜利后,各国经济凋敝,茶叶市场不畅。 尤其是随着内战爆发,法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宋子文又实行外汇钉牢政策,致使茶叶出国后的价格反而低于国内价格,茶商无利可图,茶叶生产、贸易均走进了死胡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陶德臣《民国时期的茶叶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因素。
2023-12-16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8年,东印度公司抢先在政府注册,获得运茶进入英国的特许。1762年,东印度公司仓库中的茶叶存货就有400万磅。1766年,整个英国的茶叶销售金额是125万英镑,每磅茶叶平均售价约5先令,这个价格可以说几乎是每个英国人的钱包都负担得起,饮茶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茶叶的大众消费时代到来了。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前的1817年至183317年里,中国的茶叶对英国出口货值占出口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一般都在50%以上。1833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结束,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被发明和推广,茶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在英国茶叶市场上,印度茶叶在1875年取得对华茶叶贸易竞争优势。随着世界性茶叶市场的形成,产生了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国际茶叶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国际茶叶价格,这种茶叶贸易方式的根本变化,有人称之为“茶叶革命”。同时,在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农学会派人到印度学习制茶技术,还开始了机器制茶的推广。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英国大众茶叶消费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英茶叶贸易竞争优势被印度取代的原因,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茶叶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2-09-03更新 | 2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