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214241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到1911年,全国铁路才近1万公里,但90%受外国人控制,帝国主义列强或是直接侵占中国的筑路权益,或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到1946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才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政府拨出59亿元用于铁路的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共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摘编自丛树海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用秦以来,邮辞有不同的称呼,秦朝把“道”“和”“置”等不同名日一概统称为“郎”。在秦朝,“郎”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距离近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以首都成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贯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著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慕。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封设了若干邮辞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辞网。到了光绪年间,驿务萧条,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河西锋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细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勘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服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我捧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带(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宫私囊,复速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威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邮驿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2024-04-15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口站前身为大智门火车站,是京汉铁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大智门站建成于1903年,极具殖民风格。这一时期大智门站没有站前广场,只有一个约10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过渡空间与道路合并设置,主要为满足人流、车流集散的需要以及马车、人力车的停放(图2-a1)。新中国成立后,大智门站改名为“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面积增大,沿站房一侧设置了停车空间,在功能业态上有较大改善(图2-a2)。这一阶段的大智门站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广场空间,还谈不上功能体系、空间结构和城市形象的建设。1991年大智门站退出历史舞台,位于金家墩的汉口火车站建成使用。新建汉口站以改善广场形象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在广场上设置站标强调汉口城市门户形象(图2-b1)。站前广场对空间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广场面积规模得以扩大,呈现出立体化布局模式。除了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景观空间、综合服务、交往休闲等城市功能(图-b2)。“十一五”规划期间,汉口站迎来第二次改扩建以配合沪汉蓉铁路建设,站前广场功能分布和空间结构序列更加明确,将原来公交和社会车辆进站道路合并(图-c2)。同时在广场上还增加了商业功能以满足旅客需求。汉口站广场经过规划整改之后,形成了一个集高效换乘、功能复合、环境良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体系。

   不同历史时期汉口站站前广场建设情况

——以上材料整理自陈莹泽、蔡雨杉《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特征及演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发展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发展演变的原因。
2023-09-13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此外,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但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修筑铁路的弊端有三:一是“山川之灵不安,即早潦之灾易召”:二是“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骨可直入室矣”。

——摘编自曹文翰 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公里(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铁路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在“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口号的影响下,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从1952年开始,我国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连通除西藏外的大陆各省市。

——摘编自傅志寰 刘忠民 李子明《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朝廷铁路之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
2024-05-24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