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465 题号:218046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工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1)材料一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域有何特点?
材料二: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1912年孙中山参观张裕葡萄酒集团,为其题词“品重体泉”。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葡萄酒大会上4种葡萄酒获金奖。
(2)1912-1918年张裕葡萄酒集团迅速发展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民国初期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各侧重于什么领域?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又遭遇挫折,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三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材料五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2016-12-12更新 | 7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弄清楚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此举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有何促进作用?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2)“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何影响?

“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中国踩着历史节奏走出了三大步,每一步都没有落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3)请问8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什么?90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表现各是什么?

材料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1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普遍走私的那种“自由的”制度必须觅得另一种制度来代替;所宣布过的那种中立化的严格执行必须放弃。作为让步,阿礼国建议用外国人监督的方法去实现,人员由领事推荐,但是为中国服务,由中国付给薪金,并且在中国长官的节制下工作。……新的税务机构在1854年7月12日成立……新章程的实施受到了领事们的欢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终止那时存在的无政府状态;它也受到商人大众的欢迎,因为它结束了只对他们当中诚信较差的那些人有特殊利益的那种情况;再者,它使这个口岸的税务长官,能够获得除此之外并无别法取得的一项国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和产生的不良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税务司产生的影响。
2016-07-21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