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21860843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朋友。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生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

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即中国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生活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

至于赛里斯人(即中国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成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摘编自[法]戈岱司编,耿异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材料二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六月间,他们乘坐中日贸易船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启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辗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抵达澳门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在日本,他们把生丝、丝绸、黄金等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抵达澳门后,他们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很多钱,整个过程可以赚取十多万块金币。就这样,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远洋贸易之中,西方学者把它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关于丝的生产进行的猜测和想象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以澳门为东方贸易活动中心的原因。
2023-02-10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可可是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开。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表:西方巧克力发展简史

16世纪可可以药品和食品的双重身份进入西班牙,逐渐发展为宫廷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17世纪上半叶巧克力饮品进入咖啡店或茶馆,消费逐渐大众平民化,并在社交和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世纪上半叶1828年,荷兰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
20世纪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20世纪20年代末,工厂日均巧克力产量达到5万镑(2.3万公斤),与其竞争对手玛氏公司占据美国甜品市场70%的份额。

——摘编自(美)索菲·D.科、麦克·D.科《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可可的传播路径,并以可可为例分析物种交流带来的世界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巧克力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巧克力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2023-01-12更新 | 1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物种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欧洲作物……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18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墨西哥]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

——摘编自查尔斯·曼思《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近代欧洲发展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玉米、红薯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2023-04-16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