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水陆交通的变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1 题号:221074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借款修路

晚清时期,中国欲修建铁路,需要巨款,如何筹措?当时学者马建忠认为,筹之于官,已不可能,因为官府“拮据已甚”:筹之于民也不行,因为“风气未开,集股维艰”。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借洋债之一法”。然而兴修铁道的借款数额巨大,向谁借?如何借?如何偿还?都需要详细论证。他认为:

●是借款,而不是入股。他说:“惜债与入股有别,入股可坐分每年赢余,借债者惟指望按年之利息。中国创行铁道,绵亘腹地,岂可令洋商入股,鼾眶卧榻之旁!”

●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因为“天下之利,最患中饱”。在华的西方银行,都是外洋分行,而且只有三四家,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他们也需再到邻近洋行筹措,这样就难免出现从中渔利、互相勾结、垄断为奸的问题。所以应该“自行承办,迳往英法都会,与其官、私银行面行商榷,由我计息,由我定价,一杜居间把持之弊”。此外,所借之款直接在该国购置轮车、机器、铁轨,“以外洋之银购外洋之物。既免折耗之费。复无垄断之虞”。

●修筑铁路非一二年所能建成。所以应“并五六年当偿之息。一气借成。以免异日腾挪无所,失信于人”。

●为避免铁路建成之后为洋人所把持。所以在借债之时。“一切借券,第标号数,不标姓名,一俟铁道得利之后,将其券逐渐收回”。即仿效西方的债票法,“债栗书票号,不书姓名,以便辗转抵用,一如银票使公司之利厚者岁提一二成,赎回其票。则不言偿而自偿矣”。

——摘编自王军《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

概括说明马建忠主张的合理之处,并谈谈你对当时借款修路的看法。
【知识点】 水陆交通的变迁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历史资料
11世纪前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11-15世纪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17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016-11-27更新 | 11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中期,山东人口分布密度呈东低西高的形态,鲁西运河沿岸以临清、济宁、东昌、德州等为代表的商业重镇,运输量、交易额、关税额等均居前列,成为山东经贸重心所在。

随着中国社会跨入近代,山东各区域经贸格局为之巨变。以临清直隶州、东昌府等州县构成的鲁西北和以济宁直隶州、泰安府(部分)、曹州府及兖州府等州县构成的鲁西南平原,丧失了经贸繁荣的基本条件。以登州府、青州府(部分)、莱州府等州县构成的胶东半岛地区,有青岛、烟台、龙口、登州、威海卫5大港口,胶济铁路及河海联运的现代交通体系,逐渐成为以外贸带动山东经济转型的龙头,推动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工业生产随之发达后,其崛起具有必然性。

——摘编自江沛等著《城市化进程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至近代山东经贸格局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024-04-01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部分铁路基本情况

铁路建成日期(年)所用轨距(毫米)里程(千米)建造国
中东铁路190215241560俄国
胶济铁路19041435395德国
安奉铁路1905762302日本
正太铁路19071000243中国(清政府)
京奉铁路19121435840中国(清政府)
道清铁路19071435150英国
沪宁铁路19081435307英国
津浦铁路191214851013英国、德国
浙赣铁路193314351008中国(民国政府)
同蒲铁路19391000865中国(民国政府)
台湾铁路19381067478日本

材料二   中国近代铁路地理分布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铁路建设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某一条铁路或某一地区,围绕“近代铁路建设”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1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