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2223969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有为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时“先行纸币,立银行,财泉流通,遂以足维新之用”的经验,提出“今宜大筹数万万之款,立局以造纸币。各省分设银行”。若有开设铁路工厂者,它可代筹资金;国家军事政务若有支出,它可立为调拨;涉外兑汇,它为其免去关票作押办理。它对各地银号存户部及各省藩库的现银公票进行寄存入息管理,这种集中存储和公票入息的办法,便利了资金周转和聚集游资。这样的“官银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发,“以工立国”所需的巨额资金是不愁了。“官银行”还对银号加以扶植,提出在银号资金不足或面临亏损时,要予以援助,以保证银号信誉,使得金融业稳定发展。康有为为整顿钱法杜漏卮,为解决发展民族工业所需资金而设计的货币信用制度,堪称卓识之见,在对金融货币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认识上,也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更为具体深入。

——摘编自杨广玺《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金融货币制度改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有为金融货币制度改革思想。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戊戌维新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己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2)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020-10-29更新 | 2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政治派别的名称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本是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因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侧重点不一样,形成了三种名称,各阶段的政见主旨和人们所给予的褒贬也寓于其中。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三种名称所作的历史解释。

名称时期政见主旨
1)维新派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8年)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
2)保皇派保皇活动时期(1898年戊戌政变后—1905年)保护(要求归政于)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联系革命派并与其论战。
3)立宪派立宪运动时期(19061911年)

——整理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试仿照对名称(1)(2)的解读,撰写名称(3)的政见主旨。并结合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谈谈你对政治派别名称的褒贬性的认识。
(2)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并据此推测1911年以后立宪派与革命派关系的发展趋势。
2024-05-10更新 | 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体”“用”之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 年)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     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年)


问题:
(1)分别简述李鸿章、康有为提交函奏的时代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表达的主要观点。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属晚清历史上的和政治派别
(4)你怎样看待李鸿章与康有为的不同观点?
2022-05-31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