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22655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地区构建起针对苏联的多边联盟。美国起初也希望在亚洲建立类似的多边联盟,但因为效果不彰而不得不作罢。1950~1953年,《美泰军事援助协定》《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等双边联盟条约陆续签订。根据这些条约,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同盟国建立军事基地,将美军部署到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联合演训、共享军事情报等。1954年,美国拉拢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但是该组织未形成多边安全合作的合力,1977630日正式宣布解散。因此,这个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依靠双边联盟实施安全战略。

——据凌胜利、王彦飞《霸权的逻辑: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多边转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中国为应对周边环境的变化,积极建立合作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积极行动越来越鲜明地以多边体系——如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等——的领导者角色行事。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中国在2003年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与东盟还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从而避免了任何用武力解决该水域中主权分歧的可能。

——据【英】罗丝玛丽·福特《中国与亚太的安全秩序:“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的美国和冷战结束后的中国在亚太安全战略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建立“亚洲版北约”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合作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经济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富强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结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千到户
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1 400 多亿美元,提高到 2004 年的 1.65 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 1978 年到 2004 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 WTO 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 1.2 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四个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并分析对外开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3)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并根据材料三,概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3-03-26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朝以黄金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交流。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宋朝以后,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贸易很频繁。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

——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

——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
2022-07-19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4-03-31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