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人民政权的巩固 > 恢复国民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2 题号:2229736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新风尚

1950925日至10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共有464人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其中很多人在根据地、解放区就已经是战绩卓著、名声远播的先进典型。1951117日,齐齐哈尔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紧接着,东北各国营公营厂矿又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受到各地工人的积极响应,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调动集体力量,把高度的劳动热情与钻研技术精神相结合,把工作经验和办法变成为经常性的制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为特点和内容的群众性劳动竞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并持续多年。1956年,全国开展了先进生产者运动,“超额和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成为最流行、最鲜明的口号。各地区、各行业逐级开展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埋头苦干、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发扬集体主义,成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正因如此,新中国前七年以英模辈出、团结奋斗、众志成城而彪炳史册。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新风尚”的历史价值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然而,上海部分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流通,并获取如同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暴利。这件事情引发了上海市政府和中央华东局的关注。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按照中央部署,由市公安局、警卫旅查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取缔了银元投机市场,共抄没黄金3642两、银元39747枚、美元62769元,逮捕200多名银元投机操纵者。

——摘编自刘统《战上海》

材料二   银元之战结束后情况并不妙,投机资本转而大量囤积粮食和纱布。10月15日以来,币值大跌,物价猛涨。11月13日,中央发出“制止物价猛涨”的指示。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银行按约收回贷款,暂停贷款;开征能起收缩银根作用的税收。11月25日,国营贸易公司对粮棉进行抛售。此时“投机商人认定物价还将上涨,不惜高利拆借巨款,继续吃进”。……但他们发现,国营贸易公司源源不断地售出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为了避免血本无归,投机者只有随行就市抛出入手货物,但他们抛得越多,市场行情跌得越快。上海的纱布价格一天之内下降了一半;政府乘机以极低的价格买进了大量的纱布。

——摘编自朱文轶《上海1949: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党和政府组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背景及政治意义。
2021-04-28更新 | 2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革命之前和革命之初,英国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王室的领地收入等封建收入维持,虽然国王和议会围绕征税权在进行斗争,但税收并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消费税和土地税制度建立起来,关税也进一步增加,最终形成以土地税、消费税和关税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税收格局,国家财政收入也以这三种税收为基础。 据统计,1689—1714年间,英国财政总收入为1.196亿镑,其中议会批准的直接税收入占39.98%,议会批准的间接税收入占56.9%,而王室财产收入仅占1.09%。英国财政革命完成了由“领地国家”向“税收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梁发芾《财政革命开启近代英国强盛的先机》

材料二   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经济工作的决定》。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公粮和城市税收。《决定》规定,公粮除地方附加粮(一般为正粮的)外,全部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税收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收入统归中央财政部调度。从第二季度始,中央已不再需要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物价从3月份基本稳住,4、5月连续下跌,中国连续12年通货膨胀的历史至此结束。从1980年起,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确定地方财政的包干基数,若结余则上缴中央。1988年以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从1992年开始,已有辽宁、浙江、重庆、武汉等九个省市正式进行分税制改革试点。对财政收入支出重新修定,按照以税种划分原则,扩大了地方财力,中央则从共享收入的增量中分得一些 财力。

——摘编自孙文学、齐海鹏等编著《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财政体制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对财政体制作出的调整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中英两国财政体制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2022-11-07更新 | 1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英国物价急剧上升,大量穷人和乞丐因饥饿而死,社会秩序混乱。面对这一危局,当时英国政府针对物价出台了一系列干预和遏制政策,而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管制工具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王室敕令这一法律形式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当时共有30项敕令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弓箭盔甲等6类商品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鉴于伦敦在全国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铎政府对伦敦的价格管制高度关注。为保障物价管控效果,都铎政府严惩违抗限价命令的官员。这些举措为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

材料二:解放初,物价飞涨,投机商们首先从捣乱金银开始。短短23天,黄金价格上涨了2.11倍,银圆价格上涨了1.98倍,市场物价上涨了2.7倍以上。面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决定开展打击,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有效地制止了银元上涨而引起的物价波动。此后,投机商们并不甘心认输,又将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运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物资,集中抛售,降低物价,给投机商们以毁灭性打击。

——摘编自《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行物价管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价格治理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