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222991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一五计划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便捷的交通所带来的“支出少且迅速得到供应的确定性”,迅速激起了一种积极的耕作精神,也使更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成为可能,一些以前因为交通不便而没得到充分利用的荒地逐渐得到开垦。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市场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英国农民已不再仅仅为了本地居民的消费而生产,而是越来越多地把农产品当作商品投入市场。于是许多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交通运输的拓展大大扩展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

-摘编自林国锦《1750-1830年英国交通变革及其影响初探》

材料二   19536月,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海军订货协定,通过“转让制造”的方式引进了苏联军用舰艇制造技术,建造了一批在当时看来较为先进的战斗舰艇,由此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的现代化奠基发展之路。在“转让制造”这一过程中,我国新建了船用高中速柴油机、仪器仪表、特辅机、水声设备、水中兵器等一批关键配套厂。在这批新建配套厂中,有6个属于苏联成套技术援助的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到1959年,116艘军用舰艇基本完工,连同其他军用船舶,10年内我国船舶工业共生产军船484艘。这一时期,船舶科学研究所、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和造船学院等船舶科研设计机构和学校从无到有创建起来,在一些大学还设置了造船系科。

摘编自胡文龙《中国船舶工业70年:历程、成就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交通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3-07-06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工业化之初,英、法等国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德国大力引进两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并于1913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1850年至1913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到一战前夕,德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除钢铁这一传统工业部门延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增长势头外,德国尤其重视开拓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德国没有经历英、法等国较长时间的资本积累阶段,获取工业化的“启动资金”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在“普鲁士式农业发展道路”的农奴制改革中,向被解放的农奴索取巨额赎金;二是通过建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等渠道吸引社会游资。

——摘编自张晓兰《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典型化事实》

材料二   1978年前,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并不顺利,但“一五”时期开始布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莫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后又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阶段,新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19781993年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领农业迅速发展。城市改革推进轻工业迅速发展。19942013年间,伴随着居民消费重点转向耐用消货品,这一阶段体现出重化工主导的特征,促进了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同时经济的外向性极大提升。2003年,中国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化战略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意义。
2023-05-20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经济政策既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又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产生强大的反作用。

材料一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谷物进口,维护高粮价的《谷物法》。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英国正处在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超过农业占据了主导,出于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应该给予农业以政策性保护,限制粮食进口。另一位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土地利益集团往往是把获得的利润用在奢侈生活上,而不是去进行投资;允许谷物自由贸易,进口低价谷物,工厂主就可以降低工资,增加利润,促进工业发展;因此《谷物法》给英国带来的只能是工业发展停滞。19世纪30、40年代,自由贸易论者和保护主义者围绕这一法令的斗争更加激烈,《谷物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846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废除《谷物法》。

——摘编自吕佳《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及其社会根源》

材料二   1937至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材料三   中国1952——195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谷物法》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37——1949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018-01-20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