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22762215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并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技术,培育良种,开展耕牛、农具、种子、劳力等互助合作发展农业。抗日战争时期,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并增开荒地、推广植棉、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提高农业技术、实行农业累进税等政策,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七地所有权,按乡村全部人口,统筹土地数量和质量平均分配为村民个人所有,并开展合作互助。

——韩杨《中国粮食安全的百年探索与成就》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张务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整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历史性转变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和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20世纪30年代前后,尤其是在1925年至1935年间,农村调查风潮应运而生。不仅有民间自动发起,还有外国学者,以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都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美国学者卜凯教授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待中国农村问题,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对苏、黑等地多个村落和农村市场进行挨户调查,撰写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等文章。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的重点是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这些调查成果,使各界对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摘编自位杰、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历史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三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沉淀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革命时期开始,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叶兴庆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百年实践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年前后中国农村调查之风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30年前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调查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调查实践的历史经验。
2023-10-15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中人物,特别是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优秀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每当我们的民族出现危机,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群“民族脊梁”挺身而出,他们临危不惧,为民请命,为国献策,或改革或革命。历史上这样的“民族脊梁”甚多,如两宋时期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鸦片战争前夕的林则徐、魏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是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选取你心中的“民族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选人物,能史论结合充分说明所选人物作为“民族脊梁”的理由)
2023-06-17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所颁布的土地法中都有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规定。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的。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才能维护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每到一处,首先在县一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一开始就将土豪劣绅打倒,划分农村阶级,使农民不再有畏惧土豪劣绅的思想。等到政权相对稳定后,组织农民参与选举。1933年,据苏区江西省对其16县中的10县统计,贫农会员达到了贫农人口总数的30%。

——摘编自《浅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意义》

材料二   193111月到19341月,中央苏区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并颁布了选举法细则。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一些地方达到了90%以上。……对上杭县才溪乡选民在候选人名字下写上“好”“不好”“同意”“消极”,甚至注上“官僚”字样的做法,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所有这些,都使民众对于行使管理国家机关的权利的基本步骤——苏维埃的选举,有了完满的办法,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巩固的基础”。

——摘编自李炳军《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探索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支持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推动民主选举发展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