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戊戌维新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227912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目睹欧洲一战的野蛮以及中国西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严复突破了器物、制度的局限,进入思想文化的深层领域,寻找西方富强的原因,提出了“援西入中”的思想启蒙方案,借助西方思想来探索中国现代化路径,最终形成以“文明社会”思想为核心的建设现代理想国家的蓝图。严复据此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以文明为指针,广泛吸取中西方发展的有益成果,拒斥当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宗法主义,因为中国的发展“期于文明可,期于排外不可。”严复呼吁中国应该全方位地给予民众自由。在社会自由方面,强调在不侵犯他人权利和安全的范围内,个人可以拥有充分的自由;在经济领域,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在公共领域,呼吁出版和言论自由;在政治维度,提倡争取政治参与的自由,设立京师议院和地方自治的方式培养公民能力,逐渐过渡到民主制。

——摘编自郑莉《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探索:以严复现代化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文明社会”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文明社会”思想产生的原因。
【知识点】 戊戌维新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读图旨要 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运动,挽救民族危亡的尝试从未停止。

问题导引 相较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救亡运动有何新特点?
2021-10-26更新 | 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晚清课堂

第一部分讲授历史内容

……

第二部分比较历史现象

教问:欧洲与亚洲之面积孰大。

生答:亚洲。

教问:爱国进取之精神孰优。

生答:欧人。

教曰:然。亚洲之地非小于欧洲,亚洲之生产非亚于欧洲。亚洲之文化非后于欧洲,而欧人所以能东渡者,是进取精神,有自强之志气,故葡西英法荷兰诸接理东渡,而东洋之天地,亦别开一世界矣。

第三部分发挥历史心得

教问:欧人东渡,于东洋有何损乎,有益乎。

生答:有损无益。

教问:欧人占我土地何见之?

生答:占人之土殖己之民。

教曰:然,诚然。欧人之割我土地,侵我权利,为不少矣。然则如之何而可?

生答:尽心教育,养成国民之武勇,然后可以生存。

教日:尔等对国家为如何?生答:我亦国家之一分子也,岂敢萎靡?

教曰:噫,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我能自强,白人复何惧哉?诸生其勉。

——选自张景山:《教育杂志》,第18期,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是近代中国一节历史课教学实录,通过阅读来推断:被“……”隐去的第一部分可能讲授的是哪一段历史内容。
(2)阅读文本后同学们能否找出这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深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请抄录出材料中相关论据)
(3)如果这位老师还要再上这一课,在老师最后一句话后如想用史实来证明他/她所想让学生们接受的观点,你觉得老师可以补充上什么史实,并说明理由。
2019-11-02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说:“士必悫(què,恭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告诫人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东汉思想家王符著《潜夫论》,广论古今,提出选拔人才一定要“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李世民出身于关陇地主集团,但贞观年间居相位者25人,非关陇集团占18人。李世民曾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只有放宽眼界,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人才。

——摘编自韩丹、钟素芬《中国古代人才观探析》

材料二   与古代传统的人才观相比,洋务派更加倾向于在“西学”中,而不是在“经史”中寻找治世的实用知识和本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认为西方的实用技艺之学较之传统的经史之学是中国更急需的知识。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拓宽了人才视野,如梁启超在撰成的《新民说》中,将“新民”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8种之多,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尽性主义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建立中华民国后,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需要的是具有民主共和精神与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并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祝彦《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才观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才观出现的新变化,并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2023-11-15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