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改革开放进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2282271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举行。大会号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摘编自朱艳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

材料四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民营经济的新定位,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让民营经济永远走在“春天里”,重点在于地方政府如何把中央的精神具体落实到位,真正破除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摘编自李群《“春风化雨”,让民营经济走进又一个“春天里”》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92—1997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
(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根据材料四,提出两条让“民营经济永远走在‘春天里’”的建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不能照抄原文)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在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上有何发展?
2016-11-27更新 | 10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图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宋时期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依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2018-11-25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8世纪,重商主义政策在西欧流行,该政策包括:政府授予外贸公司垄断特权并控制国内商业活动的自由进入,限制竞争。政府补贴农业、采矿业和工业,并通过关税的保护促进国内生产。
——据布鲁、格兰特的《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一览表(部分)
类别
法规名称及颁布时间
综合性法规
商人通例、公司律(1904年);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呈请专利办法(1904年):
破产律(1906年)。
奖励章程
奖励公司章程(1903年);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奖励棉业章程(1910年)。

——据蔡双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整理
材料三       “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关键词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重商主义政策流行的国际因素是什么?分析这一政策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有学者指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跃来越大。”结合史实说明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市场”一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