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民族危机的加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2287368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随后又写了《新罗马》传奇和《侠情记》传奇,利用戏剧形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这三部传奇可以说是近代戏剧革新的先声。

1902年以后,各类新型的传奇杂剧剧本纷纷问世,仅据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提供的资料,就不下150余种。

《维新梦传奇》(惜秋等著),写维新理想和梦幻。

《革命军传奇》(浴血生著),写邹容事迹。

·《少年登场杂剧》(无名氏著),写反对改良、主张革命。

《断头台杂剧》(感惺著),写法国革命处决路易十六。

·《海侨春传奇》(南荃居士著),写美国迫害华工。

《警黄钟传奇》(洪楝生著),借蜂、蚁生活为喻,切望国人奋起保种。

·《女中华杂剧》(大雄著),写妇女“大喝男降女不降”“激起神州革命潮”。

——《晚清戏曲小说目》部分摘录

1904年,晚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推行“新政”时,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集资修建了一个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邀集了一批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一时期,京剧名家汪笑侬不仅协助柳亚子、陈去病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而且亲自改编、创作并演出了50多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和现实意义的京剧剧目,同时还和上海的京剧艺术家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等编写了一些时事新戏,甚至亲自身着西装登台演戏,开创了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先例。

——据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戏剧改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戏剧改良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知识点】 民族危机的加深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通过向巴西移民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机。1900年庚子事变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成为国人现代国家理想的政治话语。从梁启超设想的“大中华民主国”,到邹容等人的“中华共和国”和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体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观念在20世纪初的接替发展。到了民国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共和体制下继续探索“新中国”的实践不断受挫。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思潮。不同领域的国人不再简单使用“新中国”这个话语符号,而是从真正构成“新中国”的各个方面着手宣传和实践,唤醒着人们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担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为建立“新中国”不懈奋斗。

——摘编自王玉玲《近代以来国人的“新中国”构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构想在晚清萌芽和发展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新中国”构想演变的影响。
2024-01-25更新 | 2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摘编自郑大发《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
2023-04-12更新 | 3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材料一:1904-1905年,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日俄战争。据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无辜死难者达2万人,损失财产价值银6900万两,战后双方和谈,更是置中国的损失于不顾。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立宪的东洋小国打败专制的中华帝国;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行立宪的日本又打败了专制的沙皇俄国,这两件事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有心的中国人开始反思。尤其是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使中国民众的危机感日益加深,从而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丁大武《浅论日俄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1904年发生日俄战争,这一时代的历史学家勇敢地记录到,该事件标志着日本进入国际大家庭。而这真正标志的是中国的觉醒而中国的觉醒给了其众多人民不只是自由,而且是无限制地获得劳动的机会,也获得了最高级之科学机械劳动力的权利。返老还童的中国,这只是中国复兴的第一步。

——摘编自肖杰克・伦敦《黄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杰克・伦敦对日俄战争影响的认识,并概括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之处。
2019-05-28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