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32 题号:3251717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衷)?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法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一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一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2015-03-31更新 | 3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戊国《中国礼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已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高级官吏;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018-07-12更新 | 1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士大夫”转变。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材料二 “科举取士——国之大事。

宋朝苏辙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


(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

材料三 从“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5年6月20日)呜呼,中日交涉,今以平和解决告矣……我辈号称士大夫者乎,勿诿过政府,政府不过我辈之产物而已;勿借口于一般国民,一般国民皆最善良之国民,以校他邦,言之有理即可无愧色……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顾炎武)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


(3)梁启超所代表的“我辈号称士大夫”们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
2019-01-07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