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73 题号:3339850
某中学高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不同时期各国实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其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改革是不同国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国家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

(3)材料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哪些调整?其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92年后我国逐渐发展了哪种经济模式?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停薪留职是20世纪80年代初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是指企业富余的固定职工离开单位,但保留其身份,从事政策上允许的个体经营。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招收的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原有固定职工目前仍执行现行的制度,但最终要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1986年,国务院颁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四项规定着重强调用工、招工制度改革,即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顶替”和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办法,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工,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劳动合同制是我国用工制度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基本让国人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停薪留职”推行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用工制度改革变化的进步意义。
2021-04-24更新 | 4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材料二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   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
2018-04-22更新 | 4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改革壮举推动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带动广大小农户迈向农业现代化。粮食产量由6000多亿斤提高到1.2万亿斤,农民收入由130多元增长到1.4万多元,实际增长17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近40平方米。城镇化率比1978年提高4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70.5%下降到2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1下降到2.71

——摘编自韩长赋等《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主要在广东福建沿海布局,推动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区域开发。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局势中产生了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处在战略转折关头的中国,将突破口敲定为浦东的开发、开放……邓小平关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的,发挥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带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腾飞。

——摘编自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

材料三   深圳1980年和2019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照表

项目时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02.710.181978元(1985年)
201922000942443156.25万元

(1)阅读材料一,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针对农村的“改革壮举”。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浦东地区开发开放的原因。
(3)以上海、深圳发展传奇为代表的“中国崛起”,令人叹为观止。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并简要分析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②以上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革开放。
2021-05-06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