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334250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清朝末年
清朝以六部中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仿西方制度增设商部。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民国初年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建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82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 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各部委组成人员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2003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例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新设立的“国资委”负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新组建的商务部负责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的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82年和200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什么不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国与外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

国别
产品中国美国苏联日本法国印度
原煤(万吨)43005083826109397552533282
原油(万吨)20266713788291525
发电量(亿度)46388791244933051
钢(万吨)6187852733484865146
水泥(万吨)14138721019446742266
棉布(亿米)25.291.738.912.911.533.6

——资料来源: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86)》与《中国统计年鉴(1984)》制作

材料二   据统计,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71.8%。

——《伟大的十年》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8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30.848.2211985年改变为:29844.525.7,农、轻、重的关系,1978年为27.831.141.11986年改变为:34.131.534.41952——1978年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7.9%,1979-1986年,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0.1%,其中最高年增长16.5%。按照社会总产出(国民收入)占社会总投入(社会国定资产+流动资金+劳动者报酬)的比重计算,197834.4%,1986年为36.5%,提高了2%。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只1121亿元,1986年增加到2220亿元,加上各部门、各地区和国营企业拥有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1670亿元财力,1986年我国总财力为3890亿元。1986年与1978年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24元,8年共增加了290元,比1949-197829年的增加额还多出200元,8年来,农村贫困户减少,温饱、宽裕和小康户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一1949年-90年代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状况并简述其后经济建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2021-12-01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粮商真正活跃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综合考察江南粮市的活跃,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在实行田赋货币化之后,官吏的俸禄米,亦改为货币收入,官僚及其附属人口成为消费商品粮的大户。作为政治性城市的苏州、杭州及其它县邑城市,各种消费功能膨胀,奢侈人口及其为奢侈消费服务的非农业生产人口刷增。至于所谓嘉定、湖州等棉丝区农民需要余(买进)食,已有研究者指出情形被方志大大夸张,并不属实。夸张米市,以粮商的活跃,欲证明江南市场经济有大跨度的进步,很值得怀疑。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粮食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乃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市场价格情况,围绕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的粮食宏观调控总目标,制定了不同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杜政、亢霞《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回顾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粮市活跃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关系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调整的角度,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上述措施充分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什么。
2022-11-11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震最先抡起改革“三板斧”。第一板斧瞄准军工体制:王震首先提出“财务包干”,即规定各部每年上交国家一定的利润,对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过部分留给部门和企业用于更新改造民用产品。第二板斧是首创军品出口,提倡对外开放:他率先打破“我们不做军火商”的禁锢,扩大我国军品出口。他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求国防工业各部门加强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合作。第三板斧率先向沿海“经济特区”进军:197912月他亲自到深圳进行实地考察,后军工各部各大公司抽出精兵强将登陆深圳,使深圳特区迅速有了第一批国有大项目作为腾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王震和这批军工人被誉为特区第一批“拓荒牛”。

——摘编自孙兴盛《改革开放之初的王震》


(1)根据材料,概括王震军工企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震军工企业改革的作用。
2021-01-04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