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84 题号:338659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材料三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行动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四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材料二中的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
(2)材料三中“最近这样方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观点的看法。后来英国是怎样履行所谓的“文明的高尚义务的。”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4)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是列强的侵华史,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下,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三:
中 国
美 国
英 国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 亡
死亡
2000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材料四: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结合材料二、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2013-07-08更新 | 7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

年份1840184318441845
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

年份184318451853
出口量17871322062894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举办的费城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力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雕花瓷器、景泰瓷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摘编自《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述评》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1910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1个劝工所,另设暨南馆1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侨之出品;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摘编自《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政策与鸦片战争前有什么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2021-05-27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
2019-09-28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