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03 题号:356056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知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壅塞,信用日衰,至咸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洋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元;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延续、断裂、变迁是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这两百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告……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实为具有特定内涵和范围、理论和取向的社会主义。民生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思想核心,强烈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坚决维护工农民众权益,提出用“共享”原则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并勾勒出理想的社会主义图景。反对照外国模式,可以说是中国模式的先声。

——据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等整理

材料三:观照现实,回溯历史,对于新中国现代化进程,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①:历史是不可割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受益于历史的遗产。近代中国政治的逐渐转型给他的现代化进程以推动力…从条约口岸传播来的新潮流,导致妇女解放、家庭权威松弛以及城市生活的改观,将会在新的环境下增强社会把人口吸引到现代部门的能力。

观点②:中国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是共产党人改革调整、重新出发的结果。1978年后,共产党坚定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且与全球联系起来。

——据吉尔伯特罗兹受《中国的现代化》、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百年”的中西本质差异(照抄材料不给分),简析造成中国“景物依旧”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为社会主义”的理由。指出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是什么,概述他因此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请你在两种观点中选择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所选观点的合理之处。
2020-06-20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党争。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党争在政治上促成按梭伦的民主政治改革,挽救城邦共同体于濒临解体之时。之后,在雅典共同体内部形成了海滨党、平原党和山居党三个党派,比较有趣味性的是,三派领袖都是著名氏族出身的贵族分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一一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批战争前的“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民主”时代。当梭伦改革后的达马西阿斯担任执政官两年又两个月被迫离职之后,“由于党争,他们决定选举十个执政党,共中五个选自贵族,三个选自农民,两个选自手工业者”,尽管他们存在党争,但其中利益得到了相对平衡,因而他们都致力于保护城邦共同体。

一一摘编自李玮钰《古希腊城邦奴隶制与民主制》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妥协的现象,在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联邦制的宪政设计将联厂主为了节约成本雇佣女工代替男性工人,这样妇女得以外出工作,而男人就分担了原来女人做的家务活。女人在工厂里工作并不完全破坏家庭,妻子挣钱养活全家,丈夫坐在家里看孩子,操持家务。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出现了无可奈何的忧仿,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失业和减少家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多出一张吃饭的嘴”来,所以大受的婴儿被父母遗弃。在工厂区,小孩子因缺乏照顾而酿成的不幸事件就惊人地增加起来。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对家庭没有丝毫眷恋。生活的压力对人类道底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一摘编自刘文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工家庭演变探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户“耕织结合”模式出现了变动。随着市场的扩大与需求的增加,农户需要较多地从市场上购进日常生活必需品,相对利益较大的产品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或为手工业产品,或为某种经济作物,或为粮食作物。农户经营棋式,或以织为主、以耕为辅,或只耕不织,或只织不耕。“织"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市场的手工业,即便在农忙季节,农家也不停止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起初主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后来开始底工经营。以织为主、以耕为辅的新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时,家庭劳动力与资本将主要被安排在手工业生产上,农户完全脱高与土地的联系,他们开始举家离村进城或到附近的乡镇上开设固定产销场所。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英国劳工家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021-09-30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昌隆缫丝厂成立于1873年,厂址设在广东南海。

广东是我国蚕丝业中心之一。这里气温高,雨量充足,一年四季都适宜植桑育蚕,每年收茧6次到8次。这一地区素以手工缫丝业兴盛著名,大量的缫丝手工业劳动者散布城乡。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娴熟的生产技术。而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海、顺德、番禺等地是广东手工缫丝业的中心。

材料二从1873年一个叫继昌隆的缫丝厂开始,新式缫丝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得十分迅速。……这种发展使广东部分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世纪80年代以来,距离丝厂地区较远的潮阳、普宁,揭阳、庵埠、澄海、嘉应州等地,农民植桑养蚕者也大为增加,以致大片稻田变成了桑园,蚕业收益在农民的总收入中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

在继昌隆缫丝厂出现的70年代,日本开始角逐世界生丝市场。……正是在土丝(当时华丝出口仍以土丝为主)与日丝竞争相形见绌的状况下,广东厂丝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出口数量连年上升,成为与日丝顽强相抗的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1)根据材料一,分析继昌隆缫丝厂厂址设在广东南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继昌隆缫丝厂产生的影响。

2018-01-06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