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396775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二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
上海)
直隶(含
天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各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四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014-06-24更新 | 5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戌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7-11-25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材料二: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三:1945年,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成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时期“大有风起云涌之概”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2017-06-03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