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7 题号:402919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21万贯,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为1238万贯,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 赋税总收入为5723万贯,两税为2762万贯,占48%;其他税入为2936万贯,占52%,开始超过两税。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收支增多。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神宗熙丰年间赋税总收入为7070万贯,两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入为4911万贯,占70%。即财政收入2/3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赋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仲淹在科举改革中实行举人合保,官员稽查,保证应举人在“行实”方面具备一定的应举资格。其所保明的七事,一为“隐忧匿服”,即服丧期间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目的在于保证应举人的孝行。二为“曾犯刑责”,即不要有犯罪记录。三为“不孝不梯,迹状彰明”,目的在于保证应举人的道德质量。四为“故犯条宪,两经赎罚,或未经赎罚,为害乡里”,仍然是保证应举人遵纪守法。五为“籍非本土,假户冒名”。宋代本贯取解,各州府都有一定的解额。精非本土,假户冒名,一是会占有外郡的解额,有失公平;二是行为不端,“假户冒名”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六为“祖、父犯十思四等以上罪”,目的在于保证家庭清白。七为“身是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唐代,工商不得入仕;宋代大为放宽。如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一方面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应举;另一方面又说:“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实际上就没有什么限制了。

——张希清《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科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科举改革的意义。
2021-06-19更新 | 1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汉文帝时,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分析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

材料三   (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武帝纪》


(1)材料一中淳于越主张采用怎样的制度?文中的“丞相”又有何见解?
(2)材料二中贾谊指出了当时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针对材料二所述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意义。
2019-10-01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外古今,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局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说明。

材料三   “乡约”最早见于北宋神宗熙宁时期“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所建立的《吕氏乡约》,它相当于今天的“村规民约”,是一种基层乡村自治制度。……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患难相恤则包括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乏七项,是民间自发性相互救助举措。吕氏乡约亦规定了非常详细的救助启动程序和相应救济举措。

——摘编自《史海纵横》古代基层治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基层治理的措施。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央加强地方治理的历史意义。

2018-11-10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