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0 题号:407633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则在东亚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马龙《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各自获得的利益。

材料三:《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下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3)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人遭受了哪三次灾难性战争的打击?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2016-11-21更新 | 1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今年日本政府公然搞钓鱼岛“国有化”,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日关系的高度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日本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清朝和日本谈判,签了《北京专条》。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所以,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陈景彦《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评论家讲的“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日本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实际行动及影响?
材料二: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讽刺的是南京与名古屋从1978年建立了姐妹市至今,34年的情谊也因为他一人的话,为之中断。南京市政府决定,暂停两市的官方交往。                           ——引自凤凰网
材料三:2007年8月15日,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放映了《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这由63岁的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
——引自新浪网
(2)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材料四: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也没必要去奉陪日本,对钓鱼岛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争夺,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中国现在仍然是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你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引自凤凰网
(3)材料中“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什么外交立场?十八大重申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2013-04-07更新 | 2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

材料二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   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2021-04-26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