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6 题号:409190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

——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以“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为主题,解读材料。
解读要求:围绕主题;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知识点】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三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和日本均主要通过海上路线入侵中国……
(1)材料一中的“强敌”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
2016-12-12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世界各国海上竞逐异常激烈,海上权益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从甲午战败到清朝灭亡的十多年间,重建海军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过。1910年12月,宣统帝发布上谕指出所有筹办海军处著改为海军部,设立海军大臣一员,副大臣一员,至应设之海军司令部事宜,著暂归海军部兼办。此外,恢复军舰也是清末海军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海军舰只的主要来源是从国外购买和国内自造,在清末海军重建中舰只的恢复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清末海军重建中,日本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筹办大臣载洵率团赴日本考察时,还发现了新大陆——海军陆战队。这是用于执行登陆作战,保卫沿岸海军基地(港口等)任务的特殊兵种部队。不久山东烟台就有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警卫队。另外,清政府也非常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对旧有海军学堂恢复招生的同时,也兴办起断的海军学校。但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海军建设取得的成果较为有限,与甲午战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李娇娇《甲午战后中国海军重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海军重建的背景并概括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海军重建进行简要评价。
2020-09-17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9-01-30更新 | 28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