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4106317
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材料二 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悉备栽……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亲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王茂荫《治法治人之本在明德养气折》
材料三 其风气所趋,不能不然者,道也;而道之所寓者,器也。……设令炎帝、轩辕复生于今世,其不能不从事于舟车枪炮机器者,自然之势也。今之议者动引古圣,啜糟粕而去精华,务空谈而忘实践,失之弥远。
——李鸿章《答彭孝廉书》
材料四 在危机面前,经世派敏感察觉到不变不行,只有变才能挽救封建制度崩溃的命运。因此,他们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外御强敌的侵略,又能够内制人民的反抗。经世派的地主阶级立场是坚定的,在他们身上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印记。
——龚书铎《清嘉道年间的士习和经世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末空疏的学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有何不同?王茂荫的上书折射出当时士大夫的什么意识?
(3)材料三中李鸿章的观点是什么?在近代中国有何实践表现?
(4)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对经世派的评价。
【知识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时报》)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名叫《平民政治》的书,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材料四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由材料二到材料一体现出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归纳材料三、材料四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2018-01-08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治边政策的特点
2021-10-24更新 | 2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017-08-19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