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417187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政制遽变,松解了政治对文化的刻板控制,造成了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为中国社会的价值重建工作提供了某些便利。袁世凯发布《崇孔伦常文》之后,康有为随之筹建孔教组织,并积极推广中国式宗教。这激起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对价值重建问题的关注。然而,1915年前,一批新的思想家正在悄悄聚拢,更大的思想风暴已经临近。
材料二   然而,《新青年》同人显然无法解答:如果不进行社会改造,新道德、新人格、新价值又如何实现?整个新思想的实现,似乎愈来愈有赖于社会改造本身。《新青年》同人棘手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他们无一例外地把欧美当作人本主义、个性自由的典范,然而1918年大战结束后的欧洲却呈现出近世以来从未有过的衰败现象。不少思想大哲对中国的道家、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带给梁启超、张君劢的是新保守主义的强化,而对《新青年》同人则意味着一种范式危机。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风暴”的兴起背景和主要使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同人们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些困境又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哪些变化?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启蒙和救亡,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当把这种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社会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五四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
材料二   学生爱国运动在政治上的空前胜利,当然冲击了旧政府和政府所维护的旧传统的权威感和控制性,使启蒙能凯歌行进。从当时的文献和之后的各种回忆录看,都是说,五四学生运动之后,青年们思想和行为大为解放,他们得到了空前鼓舞,于是努力于冲决各种传统网罗,“介绍西洋文化,攻击封建思想”,以取得自己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平等”。本来,以西方的个人主义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集体主义,就是陈独秀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纪霖《现代中国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前后的“启蒙与救亡”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018-03-01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要靠文化和教育来传承,文化和教育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使得其教育对象大大扩大,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墨子和墨家私学曾经兴盛一时,其私学“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很多方面,而这些在孔子看来是“小人”要做的事,是从政君子不耻学习的内容。
——陈巧妹《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讲学与墨子讲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上的主要不同。分析墨家私学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_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2)结合材料二所述两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所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2015-03-04更新 | 1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
2020-11-19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