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34 题号:424518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但在很长时期内,如明清两代,为保持农业社会的稳定,采取禁止海上贸易的措施,所谓“片板不得入海”。在这种情形下,从事海上贸易被视作非法营生,王直、郑芝龙等东南海商——军事集团被称作“海贼”,海权实践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国家行为,相反还时时处处受到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压制。而西方海权实践往往是国家行为。小农经济社会形成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观……传统的儒家观念体系沉重地压抑着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发育。商业社会的人生价值观与传统儒家文化格格不入。……海军是农耕经济社会的额外负担,很容易把国家拖垮,明代郑和强大的舰队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这个原因。农耕文明陆军强大国家就强大,与海军无关。
——摘自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曾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观诸国之海军表,其国力竞争之消息,可以肤喻矣。”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向国人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走向:“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盖太平洋之中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为了保卫和争取中国的制海权,孙中山从中国近代的惨痛教训和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形势出发,提出了“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他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称港口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并强调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航运业和造船业。
材料三 这航海法制定的时候,英、荷两国虽实际上没有战争,然两国间的仇恨,已达极点。这仇恨在制定这法律的长期议会统治时期已经开始,不久在克伦威尔王朝及查理二世王朝的荷兰战争中爆发了出来。所以,说这个有名法令有几个条目是从民族仇恨出发的,也不是不可能的。……航海法对国外贸易,即对因国外贸易而增加的财富,是不利的。一国对外国的通商关系,像个别商人对他所交易的人的关系一样,以贱买贵卖为有利。但是,在贸易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最可能有贱买的机会,因为贸易完全自由,鼓励一切国家,把它所需的物品,运到它那边来。……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海权意识淡薄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的海权观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制定航海法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背景。
【知识点】 辛亥革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善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形成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利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2016-12-12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2016-11-18更新 | 5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罗马法的特征。

材料二: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文件成果
1215年《大宪章》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体会
1679年《人身保护法》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

2017-05-02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