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58 题号:42582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道:“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叫大公社。人多,几千户,一万户,几万户;地多,地大物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的。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这个东西可了不起,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铲除,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
——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民公社初期的弊端。
材料二 出于对人民公社失败的反思,中共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终放弃了农业集体化的实验,重新复活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这种成功与化肥、良种的关系如何?第二,这种成功能证明“制度重于技术”吗?既然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复活后创造出的经济上奇迹又如何解释?主流的观点对“制度优先于技术”的命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的看法则不同,我对此的解释是:它与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状况是吻合的。)
——赵磊《“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与“技术”两个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江南民间丝织业最兴盛时,南京、苏州和杭州的织机为5—5.5万张,盛泽等市镇和乡村约为1.5万张,再加上镇江、嘉兴和湖州,以及乌镇等市镇,总共为8万张,而官营织机大约为3500张。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江南丝织业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作为主导世界的帝国,英国开启了广阔的原材料资源和欧洲以外的新的市场。用卡尔·马克思的话说,‘资本主义生产纪元的黎明’与大英帝国的加强同时发生。帝国从冒险中获得的资本——棉花、烟草、奴隶——为岛国跳跃式的冲向工业发展的新边疆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保障。”

材料三:1832年一家英国报纸用既满意又警觉的口吻宣称:“大不列颠的制作业体制,以及由之而来的大型市镇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增长,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四:1952年—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3)据材料四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017-08-29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步履维艰,对此中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处于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阻险迭起,前路漫漫?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样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1)你赞成材料一中哪一种观点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特征,以及成果

2018-05-08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主要特征
1978-1984年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年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年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年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增长的原因。
2020-08-10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