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427018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球通史》记载:“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后(注:中西基督教传教之争),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将西方商人限制在少数海港和边境贸易站;处理国际事务时,仅有些例外地承认纳贡关系;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1)“纳贡关系”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耶稣会关于科学”的教导有哪些?

(3)你如何看待“如此自信”和“如此缺乏根据”的悖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三部海洋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和《蓝登传》在叙事模式上存在两个共同点:“离家—海上漂泊—返家”的循环叙事结构和频繁的海洋空间位移与空间嵌套中的家园构建。在“障碍”与“消除障碍”的循环中,海洋叙事得以展开。在物理空间的快速转换中,海洋流浪汉们实现了家园构建和财富积累。18世纪英国的海洋殖民活动使英国国内的民族分歧转移,复杂的民族矛盾得到缓解,英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民族认同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李明明《18世纪英国海洋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材料二   明后期,小说批评重“情”的情理观念与明后期主情论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这个时期,情与理作为一对重要的小说批评用语得到最广泛的承认,而情与理的关系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很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教育观等都蒙上了“尊情”的色彩。著名文人汤显祖如此演绎他的“至情”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不止如此,他还明确提出“理有者情必无,情有者理必无”的“以情反理”的思想。

——摘编自王路成《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论”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英国海洋小说和中国明后期小说的创作背景。
(2)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中西文学作品的共性,并据此谈谈你对文学作品史学价值的认识。
2021-04-09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演进,有其自身之途辙,其政治组织乃受一种相应于中国之天然地理的学术思想之指导,而早走上和平的大一统之境界。因此宗教思想,在中国乃不感需要。亦正惟如此,中国政制常偏重于中央之凝合,而不重于四围之吞并。其精神亦常偏于和平,而不重于富强;常偏于已有之完整,而略于未有之侵获;对外则曰“昭文德以来之”,对内则曰“不患雾而患不均”。故其为学,常重于人事之协调,而不重于物力之利用。以学术言,自先秦儒、墨唱始,学术流于民间,既不为贵族世家所独擅,又不为宗教寺庙所专有。平民社会传播学术之机会,既易且广,而学业即为从政之阶梯,白衣卿相,自秦以来即尔……继隋唐统一盛运而起者,亦有禅宗思想之盛行。禅宗教理,与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态度路径,正有相似处。然西洋宗教革命,引起长期残酷的普遍相互屠杀,而中国则无之者,以中国佛教仍保其原来一种超世间的宗教之本色,不如西洋耶教已深染世法,包揽政治、经济种种俗世权利于一身。

材料二   尝谓世界群族,其文化演进,主要者不越两型:即西方之一型和东方之一型也。西方之一型,于破碎中为分立,为并存,故当务于“力”的战争,而竟为四围之战。东方之一型,于整续中为围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和,而专为中心之翕。一则务于国强为并包,一则务于谋安为系延。故西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在转换,而东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则在扩大。西洋史之演进,自埃及、巴比伦、波斯以逮希腊、罗马,翻翻滚滚,其吞咽卷灭于洪涛骇浪、波澜层叠之下者,已不知其几国几族矣。而中国史之演进,不仅自两汉而隋、唐,两宋、明,一脉相沿,绳绳不绝;即环我族而处者,或与我相融和而同化,如辽、金、蒙古、满洲、西藏、新疆诸族;亦有接受我文化,与我终古相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3-05-01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西欧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在发展繁荣之后必然会对其母体——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与落后的束缚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必将突出与尖锐化,并最终演变为导致其瓦解的主体力量。

——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

——【美】汤普森著,徐家玲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3)中世纪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三、四谈谈如何理解“城市的兴起……论结果,是革命的”。
2021-06-14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