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64 题号:47466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内有“行胜于言”的格言。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材鲜,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计民生是古今思想争鸣的永恒主题。西汉时期司马迁反对老子“民各甘其食,乐其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设想,认为这样社会就无法再向前发展。他在《史记.赁殖列传》中说,自古人类“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农.虞.工.商等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在他看来,嫌贫爱富是人正常心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因此“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样才能国家富裕,民生安然。他还赞同管子对礼的见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礼生于有而虚干无”,没有物质做基础,就难以建立社会道德。司马迁的这些思想,不仅相近于孔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义利观,甚至与近代西方亚当.斯密斯的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1921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评“资本万恶,劳动神圣”说)一文。文章认为“必先养成公德,使人人无自私自利之心,而后方可言共产”。在他看来由于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导致繁育过多,人口增长过决,而生产却跟不上来”,再加以“安贫乐道”的传统农业思想,导致中国经济贫穷落后。所以“中国还不是‘资本万恶’的问题.倒是资本不足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劳动是神圣的,资本也是神圣的”。资本不足就该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实业家,振兴国民经济。这种“不激不遂”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弥足光辉。
——摘编自彭景景《民国时期马寅初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寅初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
(3)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决定经济思想产生的规律性因素。
2016-11-27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扩展“儒术”并使之延长的?
(3)理学又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三位思想家能够冲破“旧儒学的樊篱”的社会基础及“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2016-11-07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藏书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2015-11-06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