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世界贸易组织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9 题号:479609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6年的出口额为68.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5.6%。但出口中矿产品比重增加,主要是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从1975年起石油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商品。1953年至1978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有预测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1995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6.3%,2000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世界商品贸易中出口排名第七,份额为3.9%,进口排名第八,份额为3.4%。美国商会主席曾称:至2005年,中国加入WTO这一事实会推动美国向中国的出口额增加140亿美元。专家称,中国市场的开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美国与欧盟的各服务行业供应商都很看重中国市场对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纷纷表示要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拓展在中国的业务领域。入世能够拉动中国和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增长,中国入世会促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份额的大幅度上升。

——《中国为什么要入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某一行业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加入WTO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材料二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总统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两国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材料三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材料四   若美国经济能在今后4年渐入佳境,世界经济也会跟着走上康复大道,正如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足以使亚洲经济不致坠落悬崖一样。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君与操耳。”在今日世界经济领域,能发生“君与操”影响力的正是美国和中国。
——2009年1月13日美国《侨报》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你认为美国对台政策有哪些错误观点?
(2)近代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哪三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材料二中指出“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你能举两例以说明吗?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这么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入世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基本特点?
(4)分析美国媒体把中美在当今国际领域的地位比作“君与操”的原因有哪些?当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今后改善双方关系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10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4月,总理衙门上奏请开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为36个。商埠的自行开放,有着明显的针对“强邻环伺”而“隐杜觊觎”的目的。自开商埠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但相对于条约口岸及租界而言,自开商埠仍然称得上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通商口岸。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从中国的历史看,这应该可以称为一个划时代的重要决策。半封闭的中国国门终于由中国人自己打开,并很快对正在中国广泛发生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92年以后,全国掀起了一个新的开发开放热潮,发放了一批有条件的沿边境城镇和内陆各省的省会、自治区首府,从而有效地把发展沿海经济同内地经济开发密切结合起来。2001年,中国以开放的名义加入世贸组织。“入世”意味着对外开放由行业的开放、技术的开放、企业的开放转向“遵守规则,开放市场”,我国的对外开放将是向国际市场实行普遍的全面开放,经济体制和政策法规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入世”不仅带来更大的开放,还将带来更大的改革。人们期望加入WTO能为中国的改革点一把火。

——摘编自刘芳《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背景、特点,简析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入世前后对外开放的变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对外开放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2019-04-24更新 | 2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0年代,伴随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政府开始考虑是否恢复GATT(关贸总协定)合法席位问题,但结论是GATT作为“富国俱乐部”,主要成员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宜加入,这一考虑便搁置下来。到了1980年代,GATT再次引起了中国的注意。1983年1月,国务院做出决定,准备申请“复关”并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中请。“复关”被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后一项重大的外交行动”。到了1996年,中国已经意识到,GATT与WTO有很大不同,“复关"谈判与“入世"谈判的差异也开始暴露出来。

材料二   中国“入世”,兼具开放与改革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它也是“改革”,是中国调整体制,谋求更具竞争力的一项举措。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鲁楠《作为世界经济宪法的WTO——中国人世之路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比较1970年代与1980年代中国在“复关”问题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原因。
2021-12-21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