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4925171

【加试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人教版必修(1)

材料二国家实现统一以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受高度自主权,并可以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1997年6月30日午夜到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人教版必修(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初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符合上述原则。并指出清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某项基本国策。按照这一基本国策,成功的解决了香港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香港回归的过程,并指出香港回归的世界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经略边疆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411年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

1571年

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1653 年

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4 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掉额尔德尼”尊号

1727 年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57 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

1759 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并举两例说明这一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出现反对外来侵略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略边疆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3-01-14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其制度定型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与行御史台一样,仍然是“元王朝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及需要”、“对征服区域控制的政治军事课题”。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

——张帆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众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秦朝实行郡县制背景。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特点;概括清代边疆政策。
2022-03-04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官更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且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秦朝至唐宋采取哪些措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成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决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洪武九年废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改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三司的设置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这样,“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己逐步形成。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督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并分析改革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3)依据材料一、二,对材料三的内涵加以解读。
2019-08-23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