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9 题号:5000200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

——葛金芳《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1843——1850年间银钱比价波动情势

年代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年代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
18431656.2318472167.44
18441724.1218482299.34
18452024.7418492354.98
18462208.3618502230.3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出现“钱荒”现象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依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启发?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成功经验。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帮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2020-12-11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的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在全国各商人集团中居于前列。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足迹还远至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就与其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义”成为指导规范徽商商业活动的准则,但是要实现徽商所要达到的义的追求,需要能够支撑他们义举的资金和财富,而这些资金和财富需要他们通过经商得来,所以在商业活动中徽商坚持义为先、兼重利的观念。同时他们以诚待人,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促进了自身发展。大多数徽商认为“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恪守“以义取利”的原则,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态度,结果“不言利而利自绕”。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商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以县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之”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韩笑《明清徽商义利观研究》

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天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界,论人教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室,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想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卷难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019-05-04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