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小农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94 题号:502247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l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国家代表性展品
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

表2: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国家代表性展品
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技术,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地板等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助残机器要,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

比较表1和表2,从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8-09-01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
2019-01-07更新 | 1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春秋
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
金元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 ,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编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2021-04-29更新 | 4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