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52918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些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年份总额制成品(%)粮食(%)原料(%)
1784—1786203862144(10.5)8657(42.4)9585(47.1)
1814—181664741731(1.1)27602(42.6)36408(56.3)
1844—1846819633544(4.3)27386(33.4)51033(62.3)

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年份总额棉织品(%)毛织品(%)其他纺织品(%)其他制成品(%)粮食和原料(%)
1784—178612630744(6.0)3700(29.2)1334(10.6)4858(38.3)2032(15.9)
1814—18164447418742(42.1)7855(17.7)3628(8.2)7783(17.5)6455(14.5)
1844—18465842025835(44.2)8328(14.2)6349(10.9)10922(18.7)6986(1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0-04-08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至宋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2021-05-07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材料二   英国的商业贸易受到政府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呢绒商组成的商人冒险家公司,该公司由伦敦、约克、诺里季、赫尔等地的商人组成,几乎包括了大多数的英国呢绒商。1407年,得到亨利四世授予的有权在外国经商的特权证书,是为成立之始。公司实行的经营办法是各商人独立活动、自负盈亏,它只负责集体利益的有关事项。非公司成员不得在公司管辖地区做生意,否则商品被没收,本人也会受到处罚。1564年,伊丽莎白女王重新给公司颁布了特权证书,承认原来授予它的一切特权,并且规定它有权制定内部条例、主持诉讼、处理公司商人和外商之间的纠纷,使公司具有了法律权利,为以后的殖民地公司开了先例。通过这种垄断权,公司获得大笔利润,成为英国最有势力的商人团体;公司为了这种特权,也向都铎王朝提供了许多贷款和现金。……所以布罗代尔曾说过,欧洲的“大商业公司是垄断的产物。……没有国家给予的优惠条件,公司就不可能实行垄断”。

—马克垚《封建经济政治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明清和英国商贸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和英国商贸政策的各自影响。

2018-10-12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