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55975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通商之后的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出现了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虽然正统观念中商为“四民之末”,素有“轻商”的传统。但是这时期来上海的人民,由于商业机会的增多和有利可图,无论士庶农工,皆群趋而从商,四民皆向商业性行业流动,导致商业兴盛。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办的各种商号店铺大量出现,此地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靠商业为生的。由于社会流动造成的个人独立交往取代亲缘关系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轴,使原有的“诚信”等人际交往准则的道德约束丧失了效力,同时在伦理传统中又缺乏作为独立社会人的个人伦理,因此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没有道德约束,不择手段以谋私利的欺诈奸伪之风盛行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上海居民中,还出现了无论贫富皆争趋奢华,生活靡费的风尚。
材料二 开放之后的日本长崎,在世袭等级身份制度的制约之下,日本士农工商四民的正统身份观念是有制度保证的,特别是食俸的武士与庶民之间的界限很分明,不能随意流动人们因此也形成了对本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商业化的发展及西方文明的接触,在长崎并没有发生如上海那样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这里的变化最初是在武士、商人和手工业者各职业内部发生的。其职业的变化是先从各职业的内部开始,由职业的分化而后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化,如武士身分发生职业分化,出现了军人、科学者包括医生、外语专门家等新职业。
长崎作为以商业著称、商人云集之地,虽然也有些如“长于交际巧于辞令”等商业性的交往习惯,但由于商人均为世家,一般都保持着基本的商业道德,并未因商业的发展而出现明显的道德衰坏。这一时期的长崎,没有出现这种全民奢华的风气。虽然由于商业的发达,这里居民的生活消费比其他地方显得奢侈一些,但到这一时期,民间却出现了抑制奢侈消费,提倡节俭生活的风气。
——以上材料均据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一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的上海和长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中西经济交流时找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村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与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2018-06-03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2017-11-09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1945年,这一时期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相互较量的局面——日战区的殖民地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加农村封建主义、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论证“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这一观点。(要求:条理清晰,论从史出)

2018-05-05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