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4 题号:5726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
(2)请以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四作出合理解释。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公元1514-1587),海南琼山人。在明朝日益走向衰落之时,他怀着“拯世救民的苦心”,身体力行,为明朝的封建统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初入仕连,任知县期间,严惩了原兵部尚书张鏊的侄子张魁。他长期担任中下级官吏,积极主张为官要“救民疾苦,革除粮差弊孔,免去百姓遭劫财之运”,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海瑞在《开矿条例》中指出:矿藏乃天地自然之利,不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开矿,都应本着利国利民的原则,不能以矿利为借口,增加矿民负担。他认为“万里之民,无非吾民”,应“视百越人之于秦者”。后来海瑞罢官回乡,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利用自己的威望,为家乡人们减除痛苦,在当时他就有“海青天”之誉。海瑞的故事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戏剧《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民间广为流传。

——摘编自黄志红《海瑞的治国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海瑞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瑞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

2017-03-06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八思巴(hPhags-pa.1235 -128( ),又译发思入、拔思发、八会思巴。乌思藏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人。135 年3 月6 日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地方,1260年,忽必烈称旁,建元中统,封八思巴为国师。“投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成为全国最高的佛教首领。1264 年,元世祖立总制院万领之于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民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元史。桑哥传))至元元年(1264)夏,八思已与恰纳离开大都前往吐善,受命建立乌思藏地方行政体系。入思已在吐蕃的几年间,除了建立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很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创制蒙古断宇。六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受到真金太子及王公大臣的欢迎。八思巴向元世租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八思巴的主要政治和宗教活动。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八思巴对国家统一的历史贡献。
2018-04-15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视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康熙帝为曲阜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所持的理念,并说明唐太宗处理与突厥族关系时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的理由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康熙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2018-11-08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