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57674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君主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思想产生的背景。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要分析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
(4)有学者说文化的交流中有时会存在误读的现象。比如在法国启蒙思想家那里儒家思想被误读为自由、平等、法治。简要分析这种误读产生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稳定和革新是每个民族前进过程中面临的永恒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一中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依据。

(2)针对材料二提出的问题,17世纪的中国、英国都产生了进步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黄宗羲提出的相关主张并说明其历史影响。光荣革命后,为解决该“问题”英国议会制定法律确定了怎样的原则?

2017-09-04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掌握知识、善于观察,勇于批判,是社会的精英,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士的队伍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主要是起于封建秩序的崩坏。……论功行赏的办法显然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庶人与工商阶层都可以获得身份的解放而上进到“士”的地位。
——余英时《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
材料二 明清士人多因循苟且,不欲求变,但也有不少士人努力突破局限,在专制统治的压抑下努力作出贡献。
——摘自香港高中中国历史选修单元3《时代与知识分子》
材料三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的状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士”已从这一中心地位退了下来,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后者虽与前者有历史传承的关系,然而毕竟有重要的差异。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材料四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转变如何促使士的剧烈转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时期士人突破局限而作出的文化贡献,请举两例。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现代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出现的历史背景?
(4)结合材料四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发展中呈现的特点。
2016-11-27更新 | 12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4)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016-12-12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