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825 题号:5778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二: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材料三: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知识点】 高中历史综合库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6~18世纪,英国在西欧国家之间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部门。英国早年的棉纺织品质量低劣,产量有限,国内畅销的棉布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为了抵制竞争,在毛纺织业者的要求下,1700年国会通过议案,严禁从印度等国进口棉布。这使国内棉布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革新开始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这种纺车的发明标志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与。
(2)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两次工业革命有那些革命性的发明?这些发明产生了那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不同之处。
2024-05-08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仔细阅读下列图片资料,完成问题。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的秦始皇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假如你是生活在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公民,经常在公民大会会场上进行演说和辩论。从中你所体会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在当时你所亲身感受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运作方式有哪些?
(3)根据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查士丁尼为后世留下的最深远的文明遗产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宗商品的全球流动使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在之前的几个世纪,丝绸之路的繁华、香料与茶叶从东方到西方、黄金从非洲到欧洲,都可以说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材料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燕生教授认为,从1870年一直到1913年,这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从1950年到1973年,这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年,应当讲我们的GDP的规模,现在是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我们把握住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这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的经济取得历史性进步。”

—《“中国GDP超日本”是历史性进步》

(1)材料一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是什么?当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1870年至1913年、1950年至1973年,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第二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得出此认知的依据。

(3)材料二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机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如何抓住这次机遇的。

2018-09-09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